發佈日期:

永琦百貨

|年代|1986

|設計|江宏凱

位於自由路二段63號的永琦百貨,原本是銀行的倉庫區,後來改建為大樓租給永琦百貨公司,1986年7月中旬永琦百貨於台中市中區自由路二段開業,永琦是國內首家以「周年慶」名義作商品促販的百貨公司而風光一時,但卻因中區大環境沒落等因素,1999年位於自由路二段的永琦百貨便停止營業,此大樓又租給市政府當作第二辦公室,縣市合併後退租而閒置至今。這棟大樓的設計者是台中在地的江宏凱建築師,幾何量體的切割造型,立面上以玻璃帷幕和凍石外牆來表現,是受到當時華裔建築大師貝律銘作品的影響。

發佈日期:

彰化銀行

|年代|1938

|設計|白倉好夫、畠山喜三郎

彰化銀行是最早由台灣民間自行籌資設立的銀行。1905年,以吳汝祥為首的中部地方士紳,設立總部於彰化,並於1936年興建新總行於臺中現址。建築設計者為白倉好夫與畠山喜三郎,採取仿古希臘及羅馬的樣式風格,1938年9月順利完工。目前彰銀仍做為銀行營業使用,室內寬敞高聳與厚重的列柱外觀,成為台中市著名的地標。

發佈日期:

綜合大樓

|年代|1961

|設計|謝碧榮

位於自由路和台灣大道交叉口的綜合大樓,其前身是日治時期的行啟紀念館,戰後由台中市憲兵隊駐紮,後來土地被台中市商人買下,並由老建築師謝碧榮先生重新設計,也就是現在的綜合大樓,這棟建築是台中市最早期的鋼骨結構商業大樓,大樓完成後,自由路隔壁的成功戲院被遠東百貨公司買下,改建成遠東百貨公司,成為台中市首屈一指的大百貨公司,後來遠東百貨公司為擴大營業面積而買下綜合大樓的三樓及四樓兩個樓層,並且在中間的牆壁打開互通,生意興隆使得中區更是成為人潮洶湧的地區。

發佈日期:

魏清海太陽餅

|年代|1910

|設計|不詳

位於彰化銀行旁邊的魏清海太陽餅,在日治時期是一家名叫「全安堂本店」的藥局,其立面磚牆上搭配白色水平飾帶稱之為辰野式風格,1917年的台中車站落成時,面對車站的大馬路兩旁的街屋,皆是類似的建築風格,全安堂二樓展示空間可以看到原味的木桁架,也陳列當年全安堂的珍貴文物,此外還可以看到魏清海太陽餅師傅的傳家寶,更有互動式的影像照片,不同時代物件的混搭。

發佈日期:

第一廣場

|年代|1990

|設計|彭蔭宣

第一廣場的前身為日治時期的第一市場,主要是台灣人使用的市場,台中許多知名的小吃老店都是從這裡發跡,如幸發亭蜜豆冰、正老牌台中香菇肉焿、高家意麵等。戰後1978年10月發生火災後開始推動改建,於1988年開始拆除整建,1991年建成今日大樓樣貌,竣工落成後,一直是中區的地標,人們都叫它「一廣」。從2000年開始,台中市區逐漸西移,一廣成為移工放假時聚會和購物之地,周邊也陸續聚集了許多東南亞商店。2016年台中市政府將更第一廣場更名為「東協廣場」。

發佈日期:

豐中戲院

|年代|1940

|設計|王水河

位於成功路25號的豐中戲院,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老影院,從日治時期就開始營業,在全盛時期主要放映的都是洋片,當時豐中戲院可以說是人們瞭解西洋文化的主要窗口,這裡有著老台中人深刻的記憶,設計者是畫電影看板起家的王水河先生,建築物目前為閒置狀態,無法一窺其室內空間。

發佈日期:

永森企業

|年代|1930

|設計|楊貽炳

這棟位於成功路與綠川邊上轉角的二層連棟街屋,是永森企業的總公司,走在騎樓上就可以感受到其與眾不同,騎樓柱上淺綠色的十三溝面磚、鑄鐵大門、洗石子地面的騎樓、幾何形窗花和木製窗框等元素,都表現出興建當時的用心,從外側窺望室內,還可以看到辦公區內的柱子上貼著馬賽克,在舊市區的街屋裡屬於少見的作法。

發佈日期:

金振源-德利麵食館

|年代|1910

|設計|不詳

此棟街屋建物立面上方裝飾有山字,並以圓圈造型包裹,為日本時代街屋常見商店街屋商標裝飾金振源位於日治時期的榮町(今繼光街),榮町為當時台中最精華的商業區,街道上有許多精美的建築物,金振源即為其中的代表作。這棟街屋採大正紅磚洋樓式樣,以紅磚砌成的街屋立面,搭配上水泥飾帶,以斬石子、印花等工法進行的泥塑裝飾。然而金振源街屋的獨特之處,便在於街屋頂端的山牆,非其他街屋以鮑魚飾等勳章文飾作為街屋山牆的裝飾圖案,而是以一位彪漢以類似於「騎虎打虎」的姿態作為山牆上的圖案裝飾,是大正年間街屋的代表作。

發佈日期:

白福順律師事務所

|年代|1930

|設計|不詳

白福順律師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1930年代在台中市區開設律師事務所,為民喉舌不遺餘力。戰後當選台中縣參議員,任台中二二八處委會委員,不幸晚年遭國安局監控。民族路35號為當年白福順律師事務所,從騎樓上的招牌仍可辨識出來,建築立面採用淺褐色的十三溝面磚,是當時流行的建材,目前為好伴工作室。

發佈日期:

端容眼科

|年代|1960

|設計|顏水龍

此棟街屋建物立面上方裝飾有山字,並以圓圈造型包裹,為日本時代街屋常見商店街屋商標裝端容眼科診所為劉玉嬌醫師創辦。劉玉嬌醫師夫婿藍運登先生曾經與陳德旺、謝國鏞、黃清埕等人組成台灣造型美術協會﹝MOUVE﹞,後來顏水龍也加入此協會,與藍運登先生認識。戰後藍運登先生從事製藥業,而夫人劉玉嬌醫師則創辦端容眼科診所,1960年代在台中市民族路興建眼科診所,邀請了顏水龍參與設計醫院建築,並在醫院騎樓製作一幅以丁掛排列的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