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大同國小

|年代|1898

|設計|不詳

臺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38號大同國小,位在於臺中女中對面的前棟建築,是現存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活建築」,目前仍然供給學校行政教學使用。從1898年成立小學校,當 時作為日本在臺學生就讀的「明治小 學校」。建築物保存良好,內部時常 有美術班學生作品展出,搭配外部綠化工程,以及民生路側校區的社區營造點「大同國·小花園」,使這座老校依舊生命盎然。不過因為時代遷 與朝政交替,校園內部多了很多應是 民國後才增設的銅像,如正對門口孔子銅像、佇立在花圃中的中山先生銅修。

發佈日期:

柳原教會

|年代|1916

|設計|梅甘露

柳原教會是台中市現存歷史最久的教堂建築,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中部地區最早的宣教地點。1909年,教會經募款購得土地,由梅甘霧(Rev.Campbell N. Moody)牧師提供的英國教會圖樣,興建這座早期基督教教堂的基本造型,稱為「巴西里卡」平面的教堂,並於1916年10月竣工。教堂入口有門廊,山牆面開大型拱窗;二側牆面有扶壁,柱間開拱窗及六角型窗,整體裝飾以清水磚施以局部洗石面。

發佈日期:

森玉戲院

|年代|1960

|設計|胡文欽、王水河

位於興民街15號的森玉戲院,是戰後台中商界名人蕭松川和蕭松山兄弟,將祖厝改建而成的戲院。為了紀念父親蕭森玉,命名為森玉戲院,並邀請胡文欽建築師和藝術家王水河攜手設計。建築立面上的英文招牌,說明了戲院早期以播放西洋片為主,而幾何分割的框架,帶有現代建築兼具理性與美感的風格。

發佈日期:

耶穌救主總堂

|年代|1958

|設計|葉魁津、萬民寧

耶穌救主總堂是天主教臺中教區主教座堂。起源於1914年羅本堂神馬伯達在臺中市購地,且以當地原有之竹屋做為道理廳開始,之後1919年於原地重新興建紅磚砌山字型美 輪美奐的哥德式建築教堂,成為當時新富町(今三民路)上的地標,現在的教堂是在1956年萬民寧擔任本堂神父任內,因信眾增加,故在當時的蔡文興監牧指示下新建今日的耶穌救主總堂,1957年興建至1958年竣工。

發佈日期:

中英育樂大樓

|年代|1960

|設計|林論下

位於成功路236號的中英育樂大樓,其前身是張啟仲先生早期經營的啟仁醫院,之後醫院關閉而改進為商業大樓,也就是現在的中英育樂大樓,設計是由林論下建築師擔任,內部空間的一至四樓,是由斜坡道串連的小單位精品街,五樓以上分別為舞廳、餐廳、三溫暖等娛樂場所,曾經盛極一時,可惜於1993、1994年發生火災,之後便荒廢至今。

發佈日期:

三民路王宅

|年代|1900

|設計|不詳

位於三民路2段116巷內的王宅,是舊市區內僅存的台灣傳統古厝,擁有傳統三開間的格局,其建築樣式卻是台日融合。建物本體使用日式洋樓的窗櫺裝飾,以樑柱配合斗拱,覆上日式黑瓦,並運用洗石子廊柱。王宅融合和風元素的台灣傳統古厝,全台首見,極具保存價值。目前除軒亭屋頂焚毀之外,其餘狀況尚稱良好。

發佈日期:

光音福德祠

|年代|1960

|設計|不詳

光音福德祠位於中區大誠里吉祥街、光復路交叉口的柳川旁。據傳八七水災(1959年)時,柳川河水暴漲,有一尊從上游漂流而下的福德神像,流經此處便停滯不前,當地居民則為這尊落難神明,興建廟宇。廟宇雖小,卻因十分靈驗而香火鼎盛,小廟內有數尊土地公金身,卻不見土地婆的身影。

發佈日期:

鄭氏家屋

|年代|1910

|設計|不詳

位在市府路 105 號的鄭氏家屋,是日治時期台中市區少有的三層樓房,主人鄭榮發從北部到台中發展,以製作紙器為業,一樓曾為紙器廠,目前層磚造樓房已荒廢,室內的木作屋架和樓板均已毀壞,急待整修,只能從外觀立面上的「鄭」字,想像鄭氏家屋當年的榮華。

發佈日期:

中央書局

|年代|1927

|設計|林文章

1925年的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在台中招開全島大會,一群熱血青年、文化鬥士倡議,由莊垂勝的號召之下成立了「中央俱樂部」,在眾人集資下1927年創設了中央書局。1945年開始起造,1948年開幕的「中央書局」現址,致力開啟民智、接軌國際,是當時重要的文化舞台,也是日本殖民時代,台灣人尋找台灣文化定位的聚落,許多仕紳、留學生、藝文人士在這裡推廣新知、推動變革,是台灣文化自覺的重要推手。中央書局在當時是規模最大的中文書局,而到戰後也是老台中們非常重要的城市記憶。

發佈日期:

第一信用合作社

|年代|1960

|設計|楊貽炳

台中市第一信用總社前身為台中興業信用組合,於1913年7月下旬成立,當時創立的「組合員數」為704人,出資總產大約為8萬9元,在戰後改制為台中市第一信用組合,於民國46將原先的事務所拆除改建新的總社,由楊貽炳建築師設計,建築外觀將騎樓挑高兩層樓,三樓則以矩形排列的格子窗架為設計,外觀採用簡潔的現代主義風格,對稱的立面有著莊重的感覺,室內平面方整,三樓的集會大廳寬敞高聳,是1960年代少見的精彩空間。